格致豫剧网
首页 > 豫剧知识 > 豫剧的流派豫西调

豫剧的流派豫西调

是河南境内梆子腔系的重要支脉。又叫“西府调”。其前身是“靠山簧”,或称“靠山吼”、“靠调”。其以洛阳为中心,演唱在豫西各地。又称“西府调”,或“豫西梆子”。是 乾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“十字调”梆子腔与传布在伏牛山麓的“靠山簧” (俗称“靠调”)相结合的产物。这一新兴品种很快代替了长期统治这一区域 的弋阳腔、乱弹和罗戏,并吸收了它们的有益成份。道、咸以后,连古老的秦 腔(包括蒲剧)也逐步退向渑池以西的熊耳山一带,越调则沿伊、汝一线逐步 南移,“西府调”的势力范围至同、光朝便已明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,东达 郑州、禹州,包括伊川、栾川在内的18个州县。豫西调风格苍劲、悲壮、深 沉、浑厚,其主要特征是以12356为腔体骨干音,以5I・654321为 旋律线。又因“西府”唱法其腔韵多落“豫东调”主音“5”的下五度音即下 属音“1”,因而又称“下五音”。传统演唱全用真声,大腔大口,赝腔带“ 咦”,“寒韵”(落4、7・)较多,且长于鼻音,这些特点便 决定了它表现悲剧的突出功能。辛亥以后,为反映高亢、昂奋的,郑、洛一带的“ 高台班”开始往省会(开封)靠拢,同时也就开始了两大区域唱派的交流。1924-1933年间,少数豫西调演员曾不断楔入“豫东”搭班,试行“火力 侦察”,但效果均不理想。直到1935年周海水戏班二进开封,始真正站稳脚跟 ,打开了局面。由于这次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,又组织了包括张同庆、 燕庚、周银聚、翟彦身、常香玉、汤兰香等名家在内的强大阵容;更重要的是 :从社会背景看,由于时局逆转,广大群众中产生的悲观、失望,乃至愤慨情 绪急待宣泄,于是很自然地也就接纳了这一流派,以“豫东”的慷慨、激昂,再 辅之以“豫西”之深沉、悲壮,从艺术表现力方面讲,正如虎添翼,同时也是 “应运而生”适乎潮流之举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三十年代的这一交溶、结合 ,为豫剧此后的繁荣发展无疑起到了奠基和决定性的作用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豫剧名段100首 豫剧名家苏菊艳
苏菊艳,女,国家一级演员,1942年生于浑县市,14岁时她考入了新乡市戏曲学校豫剧表演专业,曾先后向艺术大师常香玉学习《花木兰》,向陈素真学习《洛阳桥》,...
豫剧连本戏大全目录 豫剧名家田敏
女,1964年出生,河南省中牟县人。现为河南省豫剧二团着名青年演员,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。1975年至1984年在中牟县豫剧团任演员,主攻刀马旦、闺门旦。因...
播放一下豫剧 豫剧名家王清芬
王清芬,豫剧旦角名家。其表演尊重程式又大胆创新。演出剧目有《大祭桩》(1989年改编为影片《风雨情缘》)、《宇宙锋》、《抬花轿》、《麻风女传奇》等。 所获...
河南豫剧红脸王冯留智唱腔 豫剧名家王景云
王景云(1930――1991)豫剧旦角演员。河南新乡人,1941年入西安狮吼剧团,师从樊粹庭,陈素真,韩盛岫。王景云天生佳喉,扮相秀美,深得老师喜爱。在学...

强力推荐